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〈15 羅漢品〉

卷1〈15 羅漢品〉有十章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4, a28-b15)

羅漢品者,言真人性,脫欲無着,心不渝變。[1]

1. 去離憂患,脫於一切,縛結已解,冷而無煖。

2. 心淨得念,無所貪樂,已度癡淵,如鴈棄池。

3. 量腹而食,無所藏積,心空無想,度眾行地,如空中鳥,遠逝無礙。

4. 世間習盡,不復仰食,虛心無患,已到脫處,譬如飛鳥,暫下輒逝。[2]

5. 制根從正,如馬調御,捨憍慢習,為天所敬。[3]

6. 不怒如地,不動如山,真人無垢,生死世絕。

7. 心已休息,言行亦止,從正解脫,寂然歸滅。[4]

8. 棄欲無着,缺三界障,望意已絕,是謂上人。[5]

9. 在聚在野,平地高岸,應真所過,莫不蒙祐。[6]

10. 彼樂空閑,眾人不能,快哉無婬,無所欲求。[7]


[1] 「言真人性」,宋、元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真人性」,無此「言」字;《大正藏》作「言真人性」。《趙城金藏》則在「〈羅漢品〉,《法句經》第十五」插入一「言」字,而成為「〈羅漢品〉言《法句經》第十五」。

[2] 「已到脫處」,宋、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已致脫處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已到脫處」。

[3] 「制根從正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制根從止」,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制想從正」,宋、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制根從正」。

[4] 「言行亦止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言行亦正」,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言行亦止」。此處依《出曜經》與巴利《法句經》96頌校改。《出曜經》卷28〈32 心意品〉:「息則致歡喜,身口意相應,以得等解脫,比丘息意快,一切諸結盡,無復有塵勞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763, a21-23)。

[5] 「望意已絕」,《徑山藏》、《趙城金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婬意已絕」,依巴利《法句經》97頌,此處應作「望意已絕」。

[6] 「在聚在野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在聚若野」,宋、元、明藏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在聚在野」。

[7] 「快哉無婬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快哉無望」,宋、元、明藏、《趙城金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快哉無婬」。《出曜經》卷26〈30 雙要品〉:「空閑甚可樂,然人不樂彼,無欲常居之,非欲之所處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749, c29-p. 750, a1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